滚动:小秸秆变身“致富宝”
【资料图】
秸秆加工成凹型草支垫作防滑材料,提高了秸秆使用率和经济价值。
文/图 本报记者 徐云
近日,一辆辆满载钢材的重型货车由新钢公司发往广东,负责稳固这些钢材的“脚垫”,就是用农村最常见的水稻秸秆制成的草支垫,俗称草棒。
1月17日上午,记者来到位于罗坊镇下山桥的东南草源工贸有限公司,门口停着一辆装满草棒的货车。“这些是今天要发到新钢去的。”公司负责人胡细勇说。
成立于2012年的东南草源工贸有限公司是渝水区一家秸秆原料化利用企业,主营稻草收购、加工、销售等。“以往农村主要将稻草作为牛羊饲料、堆沤肥、燃烧还田材料。”胡细勇说,用稻草加工成凹型草支垫作防滑材料,改变了稻草利用传统模式,提高了稻草使用率和经济价值。
走进东南草源仓储车间,里面存放着一堆堆秸秆圆捆,几名工人们娴熟地加工着草垫,只见一小捆秸秆被放入专用设备里,通过挤压和捆扎,一条草支垫就加工完成了。胡细勇告诉记者,公司主要生产草棒、草帘、草带等产品,草棒用于钢材运输防震防滑,主要销售给新钢、萍钢、湘钢等;草帘销往海南做蔬菜大棚保温隔热层,较塑料产品而言,草帘具有保温好、隔热好、通风好的优点,而且腐烂后可做作物养料,绿色环保;草带则用于钢铁厂管道、扶梯防滑。区里对其产业发展给予不少扶持,公司年销售收入400万元以上,今年预计回收利用秸秆13000吨左右。
“厂子刚开时我就来了,后来回家带孙子,孙子大了我又过来做事。”65岁的胡花英麻利地往机器里塞着秸秆,她住在附近,走路七八分钟就到了。做一根草棒0.65元,手脚快点一天可以做200根,一个月有三四千元收入。在东南草源公司,像胡花英这样的工人有十几个,既能在家门就业增加收入,又能兼顾家里的农活。
变废为宝,小秸秆有着大用途。“秸秆利用主要包括肥料化、饲料化、燃料化、基料化、原料化‘五化’模式。”渝水区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乐介绍,为减少秸秆焚烧,保护生态环境,渝水区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,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,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。其中,依托新钢产业基地和水稻秸秆资源优势,做优秸秆原料化利用模式,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,入选全国第一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案例,在全国推介发布。
渝水区农粮局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23.4万吨,秸秆综合利用量22.19万吨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.85%,呈现出资源利用数量大、利用规模大、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化发展态势。
“目前,秋收存在留茬偏高现象,造成秸秆浪费,也容易产生病虫害。”王乐认为,鼓励推进全域水稻低茬机收,将会提高秸秆离田经济效益和还田沃土效能。今年渝水区将重点进行秸秆沃土还田示范,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,促进秸秆产业的良性循环,推动乡村生态振兴。